核心技术优势
全无机钙钛矿技术
实验室效率达26.1%,叠层效率33.9%,理论效率超45%;弱光性能优异,阴雨天发电时长比晶硅延长30%。
真空玻璃融合技术
全球首创玻璃粉低温熔封技术,解决组件衰减问题,使用寿命达20年,兼具发电、绝热、隔音功能。
柔性组件技术
厚度不足0.1毫米,可弯曲设计,适配老旧建筑改造、汽车挡风玻璃等多种应用场景。
高效生产工艺
全流程单线生产,35秒产出一片组件,能耗仅为晶硅电池1/3,工艺温度≤300℃,良品率超90%。
主要客户





当前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赛道存在四大痛点,我们提供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
成本过高
传统晶硅组件原材料依赖稀有元素,生产能耗高,度电成本高
适配性差
刚性组件难以应用于老旧建筑、曲面幕墙等场景
寿命短
国内同类钙钛矿产品寿命仅10年,衰减快
弱光性能不足
阴天、清晨等光照较弱时发电效率大幅下降,部分薄膜电池含重金属存在环境风险
成本革命性突破
无稀有元素材料 + 低能耗工艺,度电成本0.3元(行业最低),较碲化镉电池成本降低93%
全场景应用覆盖
刚性/柔性产品组合,覆盖平面建筑、曲面结构、老旧建筑等全场景
寿命倍增技术
真空玻璃熔封技术使寿命达20年,衰减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50%
弱光发电优化
弱光发电优化技术 + 全无机钙钛矿材料,无重金属污染,阴天发电效率保持80%以上
竞品优势对比
国内竞品对比
国际竞品对比
产品系列

2025-2035十年发展规划
2025年Q3
启动生产线基础施工
2026年Q2
首条产线试生产
2026年Q1
运转验收,达成年产400万㎡刚性玻璃+100万㎡柔性薄膜产能
2026年Q2
建成100MW产线,规划500MW产线
2030年
目标占据国内BIPV市场10%-15%份额,全球市场领先
2035年
成为全球BIPV行业龙头企业,实现营收与市值双千亿
团队信息
核心专家
中国科学院郝跃院士(微电子学家、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)领衔,10 名教授、2 名副教授组成研发骨干,16 名核心成员均为博士学历,50 余名博士后、博硕士参与攻关。
管理团队
董事长:梁尔群
16 年 + 市场营销管理经验,深耕新能源领域 10 余年,主导多个光伏电站项目落地。
总经理:李毓璟
30 余年跨领域企业管理经验,擅长战略规划与团队建设。
生产基地

泰安生产基地
主要生产基地,配备先进的钙钛矿组件生产线

杭州运营总部
运营管理中心,负责市场开拓和战略规划
在建生产基地
一、平阴项目
零碳产业园GW级智能化全自动新能源装备量产基地、OPV与钙钛矿用高阻隔柔性电极基材项目,项目占地约300亩,综合总投资约20亿元(含工程建设),建设GW级(≥1GW/年)智能化全自动光伏装备生产线,实现GW级高端光伏装备量产以及年产500万平米高性能水氧阻隔柔性电极基材。
二、青海项目
项目用地面积600亩,总投资54.68亿元,年产能400万平方米钙钛矿发电玻璃、200万平方米柔性钙钛矿发电薄膜以及年产浮法超白玻璃1000万吨。
三、滦州项目
项目用地面积约300亩,总投资25亿元,年产能400万平方米钙钛矿真空发电玻璃、200万平方米柔性钙钛矿发电薄膜。
四、襄阳项目
项目用地面积350亩,总投资51亿元,年产能800万平方米TOC导电玻璃、600万平方米钙钛矿发电玻璃、400万平方米柔性钙钛矿发电薄膜。